400-123-4567

pg电子模拟器进出口贸易论文范文发布日期:2024-05-25 15:33:58 浏览次数:

  pg电子试玩平台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论文百事通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新晨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中国1994-2014年经验数据验证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汇率的变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存在时滞,且滞后一期的影响大于当期影响。未来在改善农产品贸易时,应考虑到时滞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产品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成分,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和全面发展,贸易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928亿美元。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但进口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因此农产品贸易逆差开始出现。2008年,受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长期以来,供求关系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导致价格波动影响供求关系。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会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适时于2005年7月21日公告,表明中国将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难免会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当前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环境下,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国具有特殊性质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国外学者一般利用弹性分析法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关系的影响。Frankel和Weishangjin(1993)利用面板数据证明了汇率波动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Sauer和Bohara(2001)的研究表明汇率波动对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内目前针对汇率变动与中国总体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较多,而且结论不尽统一。国内学者研究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也是从“马歇尔—勒纳条件”着手的模型准备。李岳云和宋海英(2004)根据影响贸易收支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农产品的特殊性质,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能够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不足以引起贸易收支的改善(恶化)。厉以宁教授对1970年到198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得出,该阶段我国的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只有0.05,汇率变动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不大。

  (一)研究区间及样本情况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是每个变量从1994年到2014年的21个年度数据集合。由于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且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较少,因此选取2000前后两个阶段进行研究更具系统性。

  (二)理论逻辑与研究假说1.理论逻辑(1)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理论上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尤其是初级农产品,随着农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其价格弹性也会增大。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大,因而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也相对其它产品较小。供给和需求相对缺乏弹性会约束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2)农产品贸易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使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3)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国际贸易合同一般会提前订立。这就意味着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存在时滞作用。因此,在探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农产品贸易中汇率波动引起的价格弹性问题。二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是否遭受贸易壁垒。三是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滞后期。2.研究假说假说一:中国的贸易伙伴国只有美国。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前三大市场是美国,韩国和日本,由于韩国和日本的GDP资料难以获取,加之进行加权计算非常复杂,所以本文用美国的GDP代替中国农产品出口过的GDP。假说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由1999年以后开始存在。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壁垒的情况一般在1999年开始频繁出现。假说三:进口产品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中国有关农产品进口的检验检疫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假设农产品进口不受限制。假说四: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时滞2期。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1.计量模型考虑到弹性在模型的中的重要性,本文采用C-D形式的函数建立农产品进出口模型,出口需求模型。2.数据说明为了分析得更加详尽,本文采用了1994年到2014年的年度数据。本文中农产品进出口额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汇率选取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由IMF测算并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2010年为基期),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中国历年GDP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并按照每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统一折算成以美元计价pg电子模拟器。美国历年GDP数据来自于美国普查局。

  (一)实证结果1.出口回归模型以上出口回归模型的D—W值落于无法判定区域,对模型进PAC和BG检验认为模型无自相关性。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变量均是显著的,且符号与预期相符。农产品出口额与贸易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成正相关关系,与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成负相关关系。同时,判定系数为0.96,说明方程拟合程度相当高。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72.24,相伴概率为0.00000001,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很大程度上是由贸易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政策共同决定的。农产品出口需求对当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弹性需求为1.1604,而上一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影响较大,弹性系数为-1.9109。这与预期相符,一般来说,农产品出口需求随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而减少,由于农产品贸易的签订、交易到结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上一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大于当期,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需求,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差别截距上,还表现对农产品出口曲线斜率的影响上,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发生,就使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减少2477%。2.进口回归模型对1994年—2014年的数据通过Eviews5进行回归计算,得到以下进口回归模型:与出口回归模型相似,以上进口回归模型的D—W值也落于无法判定区域,对模型进PAC和BG检验认为模型无自相关性。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较大,为0.96,说明方程拟合程度相当高。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755.85,相伴概率几近于0,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共同决定的。综合当期与上一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看,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影响大于上一期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表明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存在着促进作用。这是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的,为此,必须找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二)原因分析在进口回归模型中,农产品进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系数小于O,说明人民币贬值,进口额反而增加,这虽与基本经济理论不符,却切实符合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现状,结合农产品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一方面,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即便外汇升值,进口价格上涨,也不会对需求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缺乏弹性(弹性系数为0.22061),因此外汇升值引起的本币表示的出口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因价格上升导致的数量下降幅度,所以贬值尽管会降低农产品进口的量,但农产品的进口额是上升的,这是由缺乏弹性的商品属性决定的。2.中国经济水平提高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系数(1.53)大于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综合作用系数(-0.32),说明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进口需求的拉动作用远大于贬值的进口的抑制作用。这也是中国近年来农产品进口额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3.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可以依据市场势力,通过改变利润率或成本加成来吸收一部分暂时汇率变动。对中国来说,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美元汇率上升会导致美国进口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下降,即出口企业成本下降,因此企业会降低本币出口价格来吸收汇率升值的影响。对农产品来说,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边际成本低,在人民币贬值时,出口商有能力降低进口农产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从而使进口农产品的人民币价格上涨幅度下降但小于汇率变动的幅度,价格的小幅上涨,农产品进口量不会明显下降,因而进口额增加。

  利用中国1994-2014年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当期汇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显著,但是当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农产品出口需求存在正效应,这与常规的升值理论相悖,这可能是由于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着滞后效应导致的,当期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不能立马显现,而是在下一年表现出来。而在进口方程中,汇率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作用与预期相反,汇率下降反而会引起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上一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农产品出口将减少1.9109%。而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较小,且为负效应,这也是我国农场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状况恶化的原因。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会恶化中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变化更多地取决于我国农产品贸易所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少及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农产品贸易:第一,推动金融工具发展。即使人民币有短期贬值压力,汇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仍未改变。人民币升值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最终将会带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减少,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政府应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稳定性,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指导,鼓励银行为出口商提供远期结售汇业务、期权交易、货币调期交易等金融工具,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风险。政府可以为主要农产品出口企业举办风险控制相关培训,推动金融行业提供更多的外汇保值工具。第二,用好“绿箱”政策由于农业的特殊性与弱质性,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对农业进行补贴。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需要国家提供更好的补贴政策。在WTO框架下,“绿箱”政策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要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即利用保险补贴制度、提供信息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加大农产品出口扶持力度。第三,增强农产品科技的创新能力。结合中国当前农产品贸易严重逆差的形势,平衡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既要扩大出口,又要逐步减少农产品进口量,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农产品增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农产品产量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的投入能力及产出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为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打基础。第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出口企业要抵御国际市场上的汇率风险,关键在于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推动绿色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需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生产设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增强内在竞争力。

  [1]闰泽涛,张斌.人民币升值下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马歇尔—勒纳条件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10):217-219.

  [2]冯冲.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于结果变化层面的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07

  [3]王瑞芳,余长林,王娟.中国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J].广东社会科学,2008(3):39-4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贸易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以往大部分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常常停留在出口贸易模式方面,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也只是流量而非存量。本文引进了贸易模式演进的概念,使用流量与存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从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条件三个方面较为完整地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贸易模式演进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指数和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成正比。(2)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模式有长期均衡显著影响,会引起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的上升,有利于我国贸易模式的正向演进。(3)外商直接投资指数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总指数的改善起积极作用。

  迄今为止,全球化的浪潮发展得如火如茶,国际投资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更为迅猛,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写作硕士论文发展使得国际贸易的作用发挥得更为自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538万亿美元,超过2000年创下的前历史纪录1.4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吸引的FDI总量居世界第五位。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按照uNcTAD①统计,为670亿美元,下降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的FDI从最初的每年几亿美元到后来的每年十几亿、几十亿美元再到现在每年几百亿美元,可以说FDI在量上的发展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大,国际游资等大规模FDI流入中国,2007年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较上年增长13.8%,创下了中国FDI的最高纪录。FDI对我国经济的各方面影响甚广,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贡献。从以往的数据及前任研究成果看来,FDI与一国的贸易额有极大的关联性,并且相关系数还不小。从我国的情况看来,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扩大自身优势产品进出口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而且对我国进出口结构也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0%。出口大于进口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与此同时,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②。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FDI对我国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FDI和贸易进出口额虽然增长迅速,但我国目前进口的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制成品却大多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③,或者是粗加工或初加工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仍然很少。具体表现在纺织品出口比重过高,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贸易利益与贸易总量相比十分之少。但是仅仅从总量上分析FDI与我国贸易结构的关系显然是不妥的,这也正是之前的学者研究时容易忽略的地方。本文将通过FDI如何影响贸易模式的理论研究及对FDI和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贸易结构、贸易条件三个角度的实证分析来研究其与贸易模式转型的关系写作硕士论文及其从何种机制、渠道来影响贸易模式,并据此探索应当如何对FDI在各个层面加以引导,为今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论文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pg电子模拟器,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

  论文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pg电子模拟器,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1. 总量。从总量上看,在 2005-2016 年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有显著的增长。特殊情况是:2009 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出现了负增长,年增长率数值为 -11%,其中出口的年增长率为 -15.67%,进口的年增长率为 -6.66%,出口的年增长率下滑幅度明显。总体上看,中国在 2005-2016 年期间,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进出口年增长率自然也为正数。2 结构。从结构上看,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这三个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占比列居前三。在 2013 年度里,三者占比总和达到 70.79%,在 2016 年三者占比总和下降为65.36%,在观测的 12 个年度里运输服务在 2008 年所占比例达到巅峰,数值为 26.43%,在 2008 年后从 2009 年开始逐年下降,直至 2016 年所占份额达到 16.24%。从 2005-2016 年,建筑服务行业几乎翻了一番,电信、计算机服务扩张了 4 倍多,这说明除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增加外,出口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二)澳大利亚服务贸易发展现状1. 总量。从总量上看,2005-2016 年间澳大利亚服务贸易增长较平稳。2009 年澳大利亚服务贸易进出口波动与中国相当,也体现为负增长,数值表现为 -10.88%,其中出口年增长率为 -7.57%,进口年增长率 -13.79%。总体上看,2010 年和 2011 年澳大利亚进出口年增长率呈现出巅峰,随后进出口总额稳定在 1100 亿美元上下。2. 结构。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这三个服务贸易行业占比位居前三,三者占比之和较为平稳亦无大的波动,均值达到了 85.96%。在澳大利亚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旅游服务,其份额超过了 50%,稳定在 58%上下。此外,澳大利亚的金融和电信计算机服务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中电信计算机服务平稳维持在 3.84% 左右。

  整体 TC 指数分析。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顺差除以进出口贸易总额。计算公式:TC 指数 =(出口 -进口)/(出口 + 进口)。TC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2005-2016 年,中国 TC 最大值是 -0.01,最小值是 -0.37;澳大利亚 TC 最大值是 -0.01,最小值是 -0.12。中澳服务贸易 TC 值在 2005-2016 年始终维持在负值水平。根据 TC0,则意味着两国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弱。得出结论:虽然中国经济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但服务贸易是中国的薄弱环节,具有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慢的特点,导致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横向比较分析,在旅游、保险养老、金融、知识产权中,澳大利亚 TC 值比中国高。中国旅游业 2009 年起出现 TC 值0,并有下降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旅游 TC 值始终稳定在 0.1 上下,表明在旅游业澳大利亚国际竞争力强于中国;中国保险养老业的 TC 值偏小主要是由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再加上相关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意识不够全面完善,故中国养老保险在国际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中国在 2005-2009 年这 5 个年度中金融 TC 指数 -0.2,从2010年TC值呈递增态势并稳定在-0.05上下浮动,达到0.22,可见中国金融服务具有较大的上升潜力。而澳大利亚 12 年间金融服务 TC 值始终处于正值,保持在 0.25 左右,可见澳大利亚与中国相比拥有较完善的金融体制和监管机构。

  根据五要素分析模型得出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如下所示,X1:服务业人数占比(%);X2:女性服务业人数占女性就业人数比例(%);X3:外商流入流出投资总额依存度百分比(%);X4:人均 GDP(现价美元);X5:服务等附加值占 GDP 比值(%);X6:货物进出口贸易开放度占 GDP 比值(%);X7:贷款利率(%);X8:居民申请专利数(件);X9:商品贸易占 GDP 比值(%);X10:收支平衡指数。根据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采用横截面时间序列面板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面板数据的基本形式为:Y(it)=X(it)β(it)+α(it)+μ(it)(i=1,2,3,...,N;t=1,2,3,...,T)其中,α(it)是模型常数项;β(it)是 K*1 维参数向量,K 是模型中解释变量的个数;X(it)是外生变量向量;μ(it)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且其均值为 0;N 是截面样本总数,T 是各截面样本下的时期数通过对中澳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中 国 回 归 方 程:Y=-2.7047*X5+0.4417*X9-5.6161*X3+1.0244,澳大利亚回归方程:Y=2.0328X1-3.99E-06X4+0.6085X9-1.6032影响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性因素和影响力度均不同。在中国回归方程中,对 TC 值的影响力度排序:(1)外商流入流出投资总额依存度百分比(X3)(2)服务附加值占 GDP 比值(X5)(3)商品贸易占 GDP 比值(X9);而在澳大利亚回归方程中,对 TC 值的影响力度排序:(1)服务业人数占比(X1)(2)商品贸易占 GDP 比值(X9)(3)人均 GDP(X4)。

  (一)发挥商品贸易的带动作用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格局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从而导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存在“非齐头并进的现象”。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商品贸易的发展能够给服务贸易带来新的机遇,服务贸易能否实现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商品贸易,例如:运输服务依赖于货物贸易,同时为了保证国际货物运输的安全性以及资金收付顺畅还会涉及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可知商品贸易的繁荣会带动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的繁荣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将商品贸易的带动作用发挥出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向世界水平前进。

  (二)优化改善服务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达国家澳大利亚服务贸易结构分布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分布过于集中化,存在不合理不均衡的现象,直到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导向,占据中国服务贸易半壁江山,而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整体看来发展力度不够、长期处于国际竞争劣势的局面,这是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布的核心不同之处。目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期,我们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路径的服务贸易发展机制,逐渐满足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国际需求,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保险养老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通过创新改革进一步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3]姚艳飞 . 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博士论文),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4]姚海棠,方晓丽 . 金砖五国服务部门竞争力及形象因素[J]. 国际贸易问题,2013(2):100-110.

  将一个国家出口额和进口额看作随机变量,利用中心极限定理,出口额和进口额取若干和,服从正态分布,进而推出样本方差比值服从F分布及拒绝域和接受域。选取主要国家1981—2013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指出出口均衡波动小于进口均衡波动,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大小与国家发达程度无关。另外,各国样本方差具有“边界性质”,即各国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位于其商品样本方差比值和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之间。

  经济学均衡包括交点均衡、驻点均衡和相切均衡。局部均衡都为交点均衡,一般均衡都为相切均衡。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一般均衡,所以国际贸易均衡大多数为相切均衡。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1-8]的核心是“均衡”研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国际贸易纯理论可以称为“国际贸易均衡理论”。Nishimura(2014)对国际贸易一般均衡进行了动态研究[9]。我国对均衡理论的研究也非常丰富,例如:何穗和江胶宁(1993)运用数理经济学对无限维商品空间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进行了数理推理[10]。于立新和王栋(2012)从经济结构角度探究中国内外失衡,提出应该采取结构调控政策[11]。袁辉、宁凯、许晓军(2008)运用相对价格线对里昂惕夫之谜进行了理论解释[12]。许晓军、袁辉和宁凯(2014)运用机会成本递减原理对比较优势势力和规模经济势力的均衡关系进行了探讨[13]。许晓军(2014)提出了贸易曲面概念,建立了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均衡模型[14]。许晓军和袁辉(2012)运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弹性阐述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弹性解释,提出了里昂惕夫之谜偏离HO定理程度的偏离度概念,丰富了比较优势理论内容[15]。袁辉、宁凯(2011)运用Falvey模型,提出了HO第三均衡定理[16]。许晓军、袁辉和宁凯(2014)在DavidRicardo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边界的概念[17]。另外,有些论文从概率模型角度来探讨国际贸易理论[18-19]。谷克鉴(2012)运用分布函数方法研究了比较优势理论[20]。然而,目前尚无运用概率统计理论研究国际贸易均衡波动的文献。

  (1)一个国家每年出口额为x1,x2,…,xn;进口额为y1,y2,…,yn。

  (2)出口额x1,x2,…,xn为随机变量,独立同分布;进口额y1,y2,…,yn为随机变量,独立同分布。

  (3)将出口额取若干和,表示为因为x1,x2,…,xn独立同分布,所以X1,X2,…,Xm也独立同分布。假设x1,x2,…,xn的均值为μrx,均方差为σrx,rx=1,2,…,n。(4)将进口额取若干和,表示为因为y1,y2,…,yn独立同分布,所以Y1,Y2,…,Ym也独立同分布。假设y1,y2,…,yn的均值为μry,均方差为σry,ry=1,2,…,n。

  (5)由中心极限定理,有(6)由中心极限定理,有(7)Xh服从N(μX,σ2X),Yh服从N(μY,σ2Y);h=1,2,…,m。(8)X1,X2,…,Xm样本方差为S2X;Y1,Y2,…,Ym样本方差为S2Y。2模型内容根据基本假设可以知道X1,X2,…,Xm来自正态总体,即Xh服从N(μX,σ2X),h=1,2,…,m。Y1,Y2,…,Ym也来自正态总体,即Yh服从N(μY,σ2Y),h=1,2,…,m。μX、μY、σ2X和σ2Y均未知。考虑出口与进口波动大小问题,需要检验假设,即因为S2X是σ2X的无偏估计量,S2Y是σ2Y的无偏估计量,所以当H0为线为线为线Y有偏大趋势。所以,当H0为线为真时,

  马歇尔供给和需求模型,可以将一个国家每年的进口和出口看作均衡进口和均衡出口。随机选取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韩国等世界主要国家1981—2013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对国际贸易均衡波动概率统计模型进行简单检验。取n=33,m=3,对各国商品、服务和进出口总额进行检验。商品进出口样本值见表1,服务进出口样本值见表2,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样本值见表3。由表4可以看出,从各个国家的商品样本方差比值、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与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来看,所有样本国家,即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韩国的样本方差比值S2X/S2Y都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10、005、0025、001和0005所对应的Fαnm-1,nm()-1值。所以,各个样本国家都接受原假设H0,拒绝备择假设H1。由于方差可以用来衡量波动大小,运用原假设H0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出口均衡波动小于进口均衡波动。也可以说,出口一般比进口平稳。另外,可以将各国样本方差比值绘制成图形,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非常接近,但是各国服务样本方差比值波动比较明显。同时,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与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各国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位于其商品样本方差比值和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之间。这个特征可以称为各国样本方差的“边界性质”。也可以将样本国家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的差额绘制成图,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中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韩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的差额大于零;南非、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接近于零;美国、英国、法国和印度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的差额小于零。这样,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大小与国家发达程度无关。

  一个国家每年出口额和进口额可以看作随机变量。取出口额和进口额若干和,利用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知道出口额和进口额若干和服从正态分布。考虑出口与进口波动大小问题和假设H0和假设H1,进而推出样本方差比值服从F分布,能够计算出拒绝域S2X/S2Y≥Fαnm-1,nm()-1。随机选取主要国家1981—2013年进出口贸易数据,计算商品、服务和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S2X/S2Y,对国际贸易均衡波动概率统计模型进行简单检验。结论认为,各国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位于其商品样本方差比值和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之间,具有“边界性质”。出口均衡波动小于进口均衡波动,出口一般比进口更加平稳。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大小与国家发达程度无关。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何穗,江胶宁.无限维商品空间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J].经济数学,1993(1):62-69.

  [11]于立新,王栋.我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与宏观调控[J].宏观经济研究,2012(5):10-17.

  [12]袁辉,宁凯,许晓军.基于相对价格线的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2):26-31.

  [13]许晓军,袁辉,宁凯.基于比较优势及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万能公式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34.

  [14]许晓军.基于贸易曲面的国际贸易均衡模型与贸易政策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6):12-18.

  [15]许晓军,袁辉.里昂惕夫之谜的弹性解释及其测度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8):48-59.

  [16]袁辉,宁凯.基于Falvey模型的HO第三定理及其政策意义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3):47-58.

  [17]许晓军,袁辉,宁凯.比较优势边界与国际贸易政策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4):331-336.

  [18]谭晶荣,童晓乐.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4):90-100.

  [19]张兵.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5(3):3-18.

  论文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是政府的职权机构及其运转方式,它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产物。“入世”后,我国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各级经贸部门的决策与管理措施要更加科学,管理体制运行要更加协调和有效,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廉洁与勤政,以降低整个管理体系运行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实现微观经济效益,国家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基础。为此,“入世”后,我国必须对进出口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等进行改革,以适应“入世”的需要。

  目前,我国外贸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是以外经贸部为主,按垂直系统分别设立经贸委(厅)、外经委和各级贸易发展委员会。这些分支机构又分别属于省、市、县各级政府,构成了条块结合、相互交叉的复杂系统。这种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的优点是便于政府部门对各级外经贸企业的监督和调节;其缺点是由于行政管理层次多和地方政府受区域利益的影响,容易导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贯彻执行时变形和时滞,强化了微观管理,弱化了宏观管理。因此,“入世”后,我国外贸行政组织机构的改革应该在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管理和监督职能。

  1998年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仍将外经贸部作为国务院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保留下来,但对外经贸部人员进行缩减。同时,本着“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神对外贸检验机构进行改革,即将原国家进出口商检局、卫生部卫生检疫局、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合并,共同组建“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三检合一”消除了口岸查验“政出多门”的弊端,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同时,执法主体的集中统一,也有利于增强执法力度,避免机构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财政负担。“入世”后,我们应继续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神,对各级外经贸管理部门继续精简机构,以提高其管理效率。

  进出口商会是指经政府批准、由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各类企业依法联合成立的行使行业协调、为企业服务的自律性组织。进出口商会作为“中观”的协调管理机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但是政府决策的信息提供者和加工者,而且是与国内企业沟通的桥梁。它可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可作为企业的集合体、代言人,协调进出口商品价格,避免多头进口,防止抬价争购、外汇流失,维护整体利益。由于进出口商会能发挥其行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代替部分政府行政管理行为,解决纠纷,清查不正当贸易行为,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因此,“入世”后,我国应当加快商会立法,通过法律规范进出口商会的协调和运作机制,促进商会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是商会之本”的思想,在现有进出口商会基础上,按主要商品分类,改组建立全国统一的各分行业进出口商会,强化商会对进出口商品的协调职能。要进一步改组和优化商会领导班子,改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发挥各研究咨询机构的信息服务功能,形成全国健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必要的法律、会计、审计事务所,为企业提供有关外经贸方面的服务,并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社会监督。

  行政管理职能的调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外贸管理职能权限的科学界定,即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度”的问题;二是各种管理职能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理调配。

  “入世”后,政府管理外贸的经济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制定外贸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促进外经贸活动和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制定外贸法律、法规和必要的管理条例,使政府对外贸活动的调节法制化、透明化,并使之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组织市场调查和预测,收集、分析、处理和外经贸信息,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指导等服务。在明确了政府管理者职能权限之后,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进一步下放进出口经营权就成为入世后我国政府管理外贸经济职能改革较为紧迫的问题。

  在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很重。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混淆,经济管理主体、所有权主体和经营主体职责不明的现象还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因此,“入世”后,我们应该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外贸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进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

  在下放进出口经营权方面,1998年10月1日,外经贸部了《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经营权的暂行规定》,规定从1999年1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享有与国有外贸企业同样的进出口权。根据暂行规定,政府还对1000家国有大型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实行登记备案试点工作,并赋予一大批企业边境贸易经营权。“入世”后,我国应逐步放宽企业申报对外经营权的条件,通过试点逐步取消企业进出口权的审批制,直至加入WTO的3年内实现企业进出口权的依法登记制。为了向依法登记制转变,必须建立和加强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的年审制度,推动企业代码在海关、外汇管理以及出口退税等进出口环节的应用。在企业经营范围方面,除极少数特别重要的商品如小麦、原油、成品油、烟草等由国家核定的公司经营外,其他进出口商品原则上应该放开经营。

  目前,我国实施的进口许可证制度与WTO《进口许可程序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的精神存在着不少冲突,与国际惯例相比差距较大,没有完全体现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例如,我国的进口许可证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为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并未考虑申请者的实际需求和实际业绩,而WTO《进口许可程序协议》规定,只要符合进口成员方的法定条件,任何个人、企业和机构均可成为进口许可证的申请者;WTO规则允许的自动许可制度在我国尚未建立和实施,配额管理行政色彩浓厚,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在管理方法上,存在着“政出多门”和“证出多门”的弊端。多重部门管理、部门职责交叉现象的存在,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入世”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两分离三统一”的管理体制,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分离,配额管理与许可证的发放相分离;制定政策与监督管理相统一,签发业务与管理相统一,管理责任与权利相统一。

  外经贸部只负责制定、修改和解释签发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委托签发的许可证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法规、条例、规章,制定许可证管理商品目录、调整方式和发证机关,监督、检查许可证制度的执行情况,处罚违章发证行为,提出许可证管理的宏观要求。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对外经贸部负责,负责监督、检查和管理外经贸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简称各特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委(厅、局)发证机构(简称地方发证机构)的许可证签发工作,并进行业务指导;制定许可证发放规则和发证机构管理办法,负责签发国家重点管理商品的进出口许可证;负责对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并根据授权处罚违规行为。各特办和地方发证机构在各自的授权范围内签发进出口许可证。配额和许可证的发放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行配额、许可证招标、拍卖等规范的市场分配方式。

  一个国家的进口管理是该国外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进口贸易由几个部门分头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机电产品的进口配额由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协调办公室(简称机电办)审批,其他一般商品进口配额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工作则由国家计委负责。进口许可证分别由国家计委、外经贸部、机电办和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负责审批,其中咖啡及其制品、寄售烟由外经贸部负责审批;碳酸饮料、组装加工设备由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审批;机电产品由“机电办”负责审批;其他商品的进口许可证由国家计委负责审批。由于进口管理处于这种分割状态,各管理机关自成一套体系,互相联系和沟通不够,往往造成政令不一,互不配套。管理的不协调造成了进口贸易的不协调和效率低下。因此,“入世”后,应科学地划分并认真落实国家各经济职能部门的分工,尽快解决进口的多头管理、进出口严重脱节等问题,建立健全新的进口管理体制。

  “入世”后,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业务管理体制是我国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建立以先进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海关业务运作和管理系统,实现海关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其次,要实现海关业务和机构的重组。进出口通关业务、保税业务、稽查业务和海关统计等海关业务要按专业分工调整现行的职能机构,改变现行海关管理职能过分集中于基层海关的现状,加强直属海关对现场业务的管理和控制,业务决定权由直属海关决定。最后,要规范、创新海关业务制度,建立科学的通关管理机制,简化报关程序,采用预报关、集中报关,规范和完善货运转关制度;要依照WTO的《海关估价制度》,完善我国的海关估价制度,规范稽查制度,强化海关稽查职能。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本调节手段,依法管理的进口体制是我国“入世”后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在我国加入WTO后,我们应对所有的行政规定、实施办法等各种名目的文件予以清理,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尽可能地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政策的具体落实和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加快外贸的法制建设。当务之急是着手建立或完善我国的反垄断法、反倾销法、反贴补法等,促进对进口贸易的宏观管理向法制化转变,为建立新的进口管理体制和规范企业进动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使企业的行为、政府自身的行为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国家对经济实行调节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客观需要。“入世”后,我国除了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对进口贸易进行监督与调节外,还应该遵循市场规则,尽可能地运用税收、利率、汇率、金融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对进口贸易实行科学、合理的调控。

  无论是行政调节手段,还是以法律经济为主的调节手段,其运行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外贸主管部门在宏观决策前,必须在占有充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取得各项可靠的参数,以保证可供选择方案的正确性。因此,“入世”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首先应当建立决策参谋机构,吸收一些有影响、有才干的专家或学者参加,为行政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并对各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提高宏观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方面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由外经贸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组成,对进口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建立专项储备制度和专项贷款制度,对部分国际市场敏感的商品建立进口风险基金等。其次,要完善决策程序,完善的决策程序有助于合理的决策。决策程序一般包括:分析问题,拟订目标;调查咨询,论证评估,确定方案;实施计划,反复修正。

  建立有效的进口贸易宏观监控体系,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急迫问题之一。通过电脑联网,对粮、棉、油、糖、化肥和钢材等大宗、重要商品的进口价格、进口总量实行监控,能够防止盲目进口、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的问题发生。“入世”后,我国进口贸易增长速度有可能远高于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因此,建立监控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政令的上传下达比以前更为迅捷、准确。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近两年的广交会上提供了EDI电子信息服务。广交会上推出的“参展商品查询系统”,以及1998年7月1日经贸部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政府站点建立的“中国交易商品市场”,都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入世”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加强对进口贸易的监管调控。在解决技术保障、网络安全等问题、条件成熟前提下,可实行进口许可证网上申领;在统一单证、统一发放的基础上,建立统一平台、统一网络,可实施网上申领、审批、查询,大力推进进口许可证签发与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法制建设。

  总之,进口贸易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在遵循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原则下,重新界定政府管理进口贸易职能的范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高效的进口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外贸主管部门对进口贸易的调节作用和其自身的办事效率,推动我国进口行政管理体制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1]王世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促进对外贸易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1999,(11).

  主办: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